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释疑《太极拳经歌诀》和《太极拳论》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

  其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其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离下后天还。

  其三:拿往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其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快手慢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其五:掤履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其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以上近定为张三丰传王宗岳《太极拳经歌诀》,亦名《乾隆手抄本太极拳经歌》六首。

  第一首歌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据人民体育出版社91年版《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谱后「注二」曰:【「束烈」不可解,别本有作「束肋」则可解。「束肋下气」即含有气沉丹田的意思】。「注三」曰:【「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解。以上「束烈」、「胃音」肯定因辗转传抄而产生的讹错。姜容樵原注曰「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2001年同样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刘嗣传着《武当三丰太极拳》认为「束肋」应作「束胁」,「胃音」应作「威音」。(五指已改正作五趾)。余以为其实「胃音」是「胸背」之误,「束烈」是「束敛」之误。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胸作「匈」,曰:「今『胷』行而「匈」废也」。故前人「胸」字常写作「胷」。《辞海》「胷」是「胸」的异体字,即同字异写,同一字的两种写法。可能是转抄底本字迹,有些模糊,抄时把「胷」误作「胃」。「背」字如中间模糊两旁清晰,极容易误作「音」。「敛」字繁体作「敛」,如上半模糊缺损而祗见下面四点,也很容易被误认为「烈」(「烈」、「敛」音近)。「指」(手指)和「趾」(脚趾)两字不能通用,应作「趾」为是。至于「胃音」作「用意」或「威音」。「束烈」作「束肋」或「束翥肋」,皆于义理不合,尤「威音」乃「威音王佛」古佛的简称。明曾凤仪《楞严经宗通》一书中有云:【若存也渠本非无,至虚也渠本非有,不灭而生,不亡而寿,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此处之「威音」,亦即「威音王佛」也。如「释迦牟尼」简称「释迦」一样,与拳义毫不相涉。现按余意改正,则第一首应作: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敛下气把裆撑。

  胸背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则其意甚明。就是「虚领顶劲,松肩沉肘,气沉丹田,开胯扩膝,涵胸拔背,似松非松,五趾贴地,脚心松空」。与拳意身法悉合。然余以为这些小小的谬误于太极拳实也非关宏旨,问题的关键是在此谱的第四首:

  第四首歌诀: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进藏。手快手慢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其中的「拨」字,实在是事关重大,不知延误了多少孜孜于太极拳的芸芸众生,故今不揣愚昧,力辨如下。

  此篇歌诀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渊源关系;此处暂且不论。但《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的影响,较《歌诀》更大更为深远,而《太极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亦作「拨」,今于此一并论之。余以为「四两拨千斤」之句不通,应是「四两拔千斤」之误。如果按原句作「四两拨千斤」,则既不合拳理,又不合事理,也不合文理。

  一、不合拳理

  太极拳和其它拳术的主要区别,是一个主张不用力,一个主张用力。不用力就是坚决地不用力,而是用重量和由重量转换成的浮量,及由沉浮间产生的扩散能量。反对用力既是它的原则,故决不会出尔反尔地,又提出「四两拨千斤」所谓以少力胜多力,以力制力式去破坏自己的原则。因为以少力胜多力是其它拳术普遍常用的手段和目标。把它剽窃到太极拳中来,非但没有为太极拳增光,反而失去太极拳所以和其它拳术不同的特色,而承担垢名。

  太极拳主张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张力从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对方的力量;转换而借用之,这叫做借力打人。借力打人的条件必须自身通泰,没有丝毫僵滞之力,不但自身感觉灵敏,即使一羽、一蝇之轻微,也能借之使其落空,或翻转下坠。而「四两拨千斤」的「拨」字,本身就是力的像征,且「拨」字是手法,属于「有为法」。太极拳至高级阶段是物来顺应,「用之不必费心计」的「无为法」,属「有无界」。故绝不会用「有为法」来标榜自己。

  二、不合事理

  重量与重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只能是那个比那个重,决不能是那个比那个有力,故只能是「拔」,不能是「拨」,「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义。此外,为甚么是「四两」拔千斤,而不是二两、三两、五两呢?因为以前民间菜市场卖菜用的衡器,通常都是一秆秤,一个砣;常用秤具的权(即秤砣)大都是四两,用四两的秤,通过杠杆作用,拔起比四两重多倍的东西,是司空见惯的常理。相反如改为「拨」字;成了「四两拨千斤」,就显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

  三、不合文理

  四两和千斤都是重量单位,如果没有力的参加,重量怎可以拨动重量?如果解释成为以「拨动四两重的力量,去巧妙地拨动千斤的重量」。那就不可以简单地说成「四两拨千斤」,犹如「十公斤拨廿公斤」一样,文义不通。因《王谱》「四两拨千斤」文义不通,故抄录者(或别有用心之人)妄加「之句」二字。把普通义理,变成前人之说。然既加「之句」,则必须在「观耄耋能御众」之后,加「之形」二字,以期文句对应。实则更显其妄。如云「于戏院观赏《白蛇传》之戏」一样,「之戏」、「之形」同是衍文,岂是王氏文笔,故《王谱》「之句」、「之形」四字也应一抹除为是。则「察四两拔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快何能为?」文顺意明。

  为了进一步地说明,现在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整篇拳论阐述了「体、用、理」三个内容。「体」就是「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支撑八面」;「用」就是「用之不必费心计」的「偏沉则随」。「理」就达致懂劲的「阴阳相济」。而重点是在「用」,全篇都是围绕这个「用」为中心而展开论述。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拔)千斤」(之句),显非为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之「体、用、理」分析如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以上等句讲的是太极拳之「体」。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以上等句讲的是太极拳之「用」。

  「察『四两拨(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以上讲的是太极拳之「理」。

  然「体」中含「用」,「用」中含「理」,离了「体」则无「理」。可说「体、用、理」三者也是不能截然分割的。

  然主要重点在「偏沉则随」,这是全篇中关键的关键。沉有顺随之意,这边偏沉,那边就浮起,这是由点及线。偏有侧之义,左侧偏沉右侧偏浮,上下左右浮浮沉沉,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就这样形成了一个三维空间的动态圆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左重则左虚,右重则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等意也都包含在其中了)。而其第一点的能量(动能之源)是由自重量(即地心吸力)开始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中间是不能有丝毫力的参加。只是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顺着对方的来力用意向一侧偏沉。这是太极拳所以用意不用力的根据,而偏沉却又是「四两拔千斤」之「理」的形象化体现。

  除了此篇赫赫有名的拳谱外,我还要提醒和推荐给大家一篇较少为人注重,与四两拔千斤有关的好拳谱:《八法秘诀》。1981年香港出版的《吴家太极拳》,列此篇为诸拳谱之首。

  《八法秘诀》全文如下: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履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推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依吴公藻着一九八一年版《吴家太极拳》转录)

  《八法秘诀》估计所作年代不会太晚,而且文浅意明,实用性强,对初学更有莫大的帮助,而其中「采劲」之诀正好作为太极拳是「四两拔千斤」的最好佐证: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这秘诀意图形象而具体地讲说,以权引衡,而产生一沉一浮的采拔之劲的道理已跃然纸上。虽然没有明说是四两「拨」千斤还是「拔」千斤,但是「拔」不是「拨」,是用重量下用力量之义,是再也明显不过了。如果还要硬说是「拨千斤」,这就显得不仅是不合拳理而不合情理。(至于「采」怎样在十三势中使用,则非此短文范围,当另文别论)。

  自武禹襄发现及公开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拳界奉为圭臬。由于「四两拨千斤「传抄之误长期没有得到改正。致使学太极拳者对于「无力打有力」与「少力胜多力」之间无所适从。有时甚至把「四两拨千斤」当作座右铭,造成太极拳理论混乱不纯的局面,以致太极拳水平长时期处在低级阶段。其实这篇作为太极拳最高理论著述。其论述范围也并不全面,仅仅局限在推手方面。对于太极拳「有无界」的理论,以及十三势的「体」(包括《十三势行功心解》),皆语焉不详,没有具体的讲清楚。对太极拳散手更是只字不提(可能是另有论述而遗失不传,至为可惜),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们生活在有界,凡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而太极拳的境界是见相非相的「有无界」,不是「没有」和「有」那么简单,而是「没有的有」及「有的没有」,如不知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很难掌握太极拳的。说太极拳属于「有无界」;是因为太极拳以超越「有界」的思维作指导。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是「有界」,而「有无界」的思辨方式与「有界」大不相同。太极拳的「根」是「无根之根」,其「方向」是「无向之向」,「中」是「不中之中」,所利用的「能量」是「不用力的能量」等等。

  「有根即是无根,无根即是有根」。一个平底的茶杯有根,一个圆球无根。如果根的作用是稳定的话,圆球八面圆转而不倒,所以无根反如有根般稳定。茶杯的稳定有范围的限制,超出范围便如无根般倒下。太极拳舍己从人,根是活根,是「无根之根」。

  「有向无向,无向有向」。以打手(推手)而言,如果往一个方向进攻,对方很容易化掉进攻的方向。但如果掌握了「八门五步」,进攻时把身体作圆体全面放大,对方因为你不是单一方向,无从走化。全方位是无向的,太极拳采用全方位开合,是「无向之向」。

  「不中乃中,中乃不中」。中正安舒乃太极拳之「体」,但在用时一定要偏;因为是顺地心吸力的,故同时也一定要沉,这叫「偏沉则随」。设对方从上、下、左、右任何一方向你进攻,试图破坏你的中心。你一定要顺着对方进攻的方向,用负负得正、动态平衡的道理,在不中正求中正。这时你的身体看似斜而不正的,实际上是平衡的、中正的,这叫做「斜中正」。如果错误地用力顶住对方来力来维持中正,因为中心受力,一定不中正安舒,终至失去中正。

  「有力者无力,无力者有力(能量)」。太极拳以「不用力」为最有效率的方式调动能量。能量的最大来源是地心吸力,即自身重量及对方的力量和体重,自己用力,就不能很好地借地心吸力和来力,而且容易被对方利用。太极拳全身松沉,饱满开张;不用力就能顺利地利用地心吸力(即自重量)。而用力者反而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太极拳是「无力打有力」。

  太极拳这种「有无界」的思辨方式,称为「太极思维」,是讲阴阳的辨证关系,即分阴阳而阴阳又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即是阳,阳即是阴。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同样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阴阳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说阴阳之间还含有「中」的存在。这个隐而不显、客观存在的关系于阴阳之间的「中」,是「活眼」,是生生不息之「机」。「太极思维」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层,与孔子「太和至中」、「中庸之道」、老子的「有为有所不为,无为无所不为」的思维一致。也与佛家释迦牟尼的「不空之空谓之空」相类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拳谱中「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有人把「动静之机」一句删去,则不智之甚。因为此乃是自然界(即万有世界)化生、对待、流行的三大规律之一。「太极者,无极而生」讲的是「无生有」的「化生」道理。「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是讲由「化生」而带来的「流行」和「对待」的道理。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分割的。如果说「化生」中本合「流行」和「对待」,那么连「阴阳之母」之句也可一并删去。既存「阴阳之母」之句,必有「动静之机」,其义乃备。不然连「太极者,无极而生」之句也可不说。因无极自生太极。那岂不成了无字天书?谱中「动静之机」和「阴阳相济」同样讲的是「中」和流动的道理。即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中有灭、灭中有生,有、无、生、灭地流变。如果没有流变;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世界是不会凝住的,永远是动态的。太极讲的是阴阳,然有「阴、阳」必有「中」。流行的道理是既不常住于「阴」,又不常住于

  「阳」,也不常住于「中」。而是无常地流行于「阴、阳、中」三者之间。所以说「常」必须由「无常」来维持。换句话说,有「无常」才有「常」。同样地这「阴阳之母」的太极也必须由「动静之机」来维持。犹如人体内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的「无常」,才能维持我们每个人的「常」。由于每个人生灭、灭生的「无常」,才能维持人类长时期地存在。这就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道理。也是本文所提及「无根之根、不中之中、有即无、无即有」的「有无界」道理一样,是太极的深层内涵。维其如此,所以太极拳要仿效水、风、气体,练成流动不居的松柔之体。便对方固体之力「触之即散」,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因为作用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那么这个作用力就等于零),反而变为一股「合之即拢」的冲击流动能量,回馈于自身。所以清代太极拳名手杨露禅,除了「杨无敌」、「杨搬拦」之外,更有一个绰号叫「软十三」(即练八门五步柔拳者)。江湖上称作「软十三不敢沾」。就是说一旦沾惹上了就会进无门退无路,动弹不得,任其摆布了。

  以上讲的是常和非常,有和无的道理,非常粗浅。关于散手及主动、被动;后动、先动的道理,和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八五年我在上海为《陈式太极拳图说》所写的序中,曾约略提到。今转录如下,很不全面,仅供初学者参考:

  「太极拳的推手,在太极门中只不过是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过程和阶段,最后仍是散手。但是太极拳的散手,与其它拳的散手不同。亦与外间所传的所谓〈太极散手对打〉不同。它是在推手至十分纯熟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可黏可脱,随黏随脱;身手虽脱意尚相接的方法,以杠杆、螺旋原理,以膨胀力和类似波浪的冲击力,将人抛击出去。性质虽然是柔软的,但威力无比。即拳谱所谓:「极柔软,则极坚刚」。因为世界上最柔软的是水、风,是空气,然而力量最强大的亦是水和风以及空气的膨胀力。太极拳散手,温和时可以使人毫无痛楚,而翻跌绝妙;猛烈时亦可以使人如受巨浪的冲击,五脏皆裂。有了这种功夫,才算是得到太极真髓。

  太极拳主张以德养艺、以虚灵、松净、静谧的方法来修己。行功时,血管松弛,毛孔开张,骨骼顺当,心平气和,是一种运动量(气血活动量)极大,消耗量极小的动功,完全符合养身之道,也是防治漫性疾病,恢复健康的良好手段。太极拳武则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文则可以调气养心,延年益寿。可谓习武而文在其中,是一种文武兼修的拳术。

  太极拳不但拳理精邃,而且完全符合我国人民谦让的美德。因为它克敌御侮,是不主张主动出手的。你不动,我不动;你既动,我才动。你不打我,我绝不打你;你既打我,我就根据你打我的轻重快慢,反作用于你。我犹如跷板、犹如转门、犹如皮球,推得重回得重,推得轻回得轻,打击得重弹跌得远。种种反应都是由你攻击的一方自己引起的;我只是保持我的重心和中心而已。但它也不是无所为的一味被动,根据需要,有时也可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加强其反作用力,引起层层波荡,甚至汹涌浪涛,使人淹没其中。但这种主动是在被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虽说主动,仍属被动。

  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学者不管从那一派太极拳入门,都不能以学会拳架为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实质,并有所改进和提高,而对拳术有所贡献。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得意忘象)的学习方法。具体形象是为了帮助了解道理的,道理得到了,应该根据道理去创造更完美的形象,即改造形象,事物就是这样进步的。这亦是每个有志于拳术者应有的抱负。

  当现在推手比赛盛行,太极散手书笈满天飞时,我想转述前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以正视听。六十年代初我在上海从杨澄甫入室弟子褚桂亭老师学拳时,褚老师说:「推手分单手推、双手推、定步、活步、大捋等,都是太极内门锻炼的一种方式,没有单独比赛的。现在成了推手比赛,而且不用散手,能成吗?」(原话如此)。另一次说太极拳散手变化万端,没有固定的用法,《太极拳使用法》(指的是杨澄甫着,民国廿年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一书)后面每一招使用法的拳照,都是在学生和社会人士的一再要求下而拍摄的,非杨老师的原意。

  至于「八门五步」的体;则我推荐汤金石先生。因为汤先生有现成的文章,而且写得比较详尽。

  最后还得回到本文的主题「拔」字上,应该说太极拳至高深境界,更容不下「拨」字立足之地。太极拳至高深境界是「无为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生甚么心,我生甚么法,心灭则法灭,也就是《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即「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如按佛家《金刚经》的说法,最后还得加上一句:「我说真法,即非真法,是名真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回归到自然境界中去了。那里还有「有为法」「拨」字的影子。此外哲学上的「无」,不等于绝对的「零」,而是「隐」是「隐而未显」的意思,这也是必须明白的。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唐韩愈《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第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工,如是而已」。我对师长和前人留下的学说,十分尊敬渴求。但从小就养成辨一辨、想一想、参一参的习惯,订下了依理不依人;依智不依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圆通不依不圆通;依究竟不依不究竟之例。而对于难以实证的怪异之说,如「彭祖寿八百余(或云以一甲子六十日为一年)」,「张三丰能日行千里,或两、三月一食,单丁杀敌逾百」等。常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之义,一笑置之。未知读者以为然否?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