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讲究的是: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力到,心是意的源头,劲是形变的动力。
《太极体用解》中提出,“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身心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精气神的主宰是意诚,这里面的意诚,来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无疑这是一个系统,意诚只是里面的一项,意诚之前是“知至”,意诚之后是“心正”,知至之前是“格物”,心正之后是“身修”,“格物--知至--意诚--心正--身修",这是太极拳修身必备的内容,所以《太极阴阳颠倒解》中强调了“致知格物”,才能以人弘道,不但要充分地了解事物,也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然后将自己与事物结合起来,用心表达出来,就是“诚”。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从万事万物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整合后,被自己所用,其目的是设定自己的合理可行的目标,达成目标意诚是关键。
在太极拳中将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意”,一个是“神”,神为心之苗,神是心对体外的展现,意是心对体内的操控,这是在练拳中的体现。形意结合、内外一致,其表现的结果就是诚,也可以理解为心身合一,也就进入了心正与身修的环节,也就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练拳之中,意是心对体内的操控,是身体能调动的思想,是与身体沟通的语言。意诚是实现这些的一种能力,将太极拳中每一招每一式都按照太极的要求体现出来,进而心正、身修、养生。
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力到,这是体内变化至形变的流程,每个动作都是这么做出来的,当意达到一定程度后,至诚时,气血自然会被调动,也就会引起形变,形变是因为有了力才能达到的,力是一种结果,一种身体对外做功的结果,实现这一结果的体内变化,我门称之为劲。
太极的动作是这么来的,大家在打每一招每一式时,从心开始吧,你们会体验到不同的太极。
《大学》【原文】大学之道⑴,在明明德⑵,在亲民⑶,在止于至善。知止⑷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⑸。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⑹;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⑻;致知在格物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⑽,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⑾。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⑿。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⒀,未之有也⒁!
【注释】⑴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或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⑵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⑶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⑷知止:知道目标所在。⑸得:收获。⑹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⑺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⑻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⑼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⑽庶人:指平民百姓。⑾壹是:都是。本:根本。⑿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⒀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⒁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