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三伏撞立秋:护脾胃、消暑热!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称七月节),时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此后,天高气爽,气温会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虽然说立秋会凉快一些,但是人们还是不要对“立秋”盲目乐观。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禾谷成熟之时,天气炎热”。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很多地区会处于炎热之中,一直持续到九月中下旬,天气才会真的凉爽,所以,大家不要忘了有时后面还有“秋老虎”。

  但是虽然时至立秋,但现在仍处于二伏之中,还没有进入最热的三伏。此时还是应该以防暑和除湿为主,别着急“贴秋膘”!

  1、立秋过后还应该以养护脾胃为主

  大前天8月8日“立秋”已过,虽然立秋意思着秋天的开始,但是气温上还没有进入秋天,最严热的三伏还没到,此后桑拿天、雷雨天气依旧很多,天气闷热。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除湿,养护脾胃、预防胃肠疾病。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比较适合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中医认为,苦味饮食是夏秋季节最好的补品。即能很好地消暑清热、祛温除燥,又可以养护心肺。

  2、推荐大家的三大苦味饮食

  (1)苦味蔬菜

  如苦瓜、芹菜、莴苣、萝卜樱等,苦味蔬菜是人们的味蕾可以接受的,不算太苦。它们生物碱的含量不是太多,因此,性味也较平和,经常食用也不会引起不适。

  苦瓜算是其中较苦的一种,但其功效卓著,可以益肾利尿、清热解毒,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的作用,其中提取的一种叫“奎宁精”的物质,还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大人孩子吃了都有益。

  (2)苦味野菜

  苦味野菜是自然界中野生的,有着非常纯净的品质,如蒲公英、马齿苋、苦菜、厥菜、折耳根等。夏秋之际能吃到的野菜有车前草、苦菊、黄秋葵、苋菜、薄荷菜等。这些野菜不仅能食用,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比如车前草,性寒,有清热、利尿、明目、祛痰、抗抑郁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黄秋葵有清热解毒、润燥滑肠;薄荷清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的作用。

  (3)苦味茶饮

  咖啡、可可、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无酒精饮料,都属苦味饮品。

  茶里的茶多酚是很好的自由基清除剂,保健作用很强。茶有温凉之分,一般在夏秋之交,主张喝绿茶。绿茶生津止渴,消食化痰,特别适合立秋之后的长夏消暑。

  咖啡的苦味主要来自于咖啡因,它有提神醒脑作用,特别适合夏日炎炎、无精打采的状况。可可是一种类似咖啡的苦味饮品,其中的可可碱可以帮助消除睡意、有强肾利尿作用。

  3、不要盲目贴秋瞟!

  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便是要多吃一些可以御寒的食物,比如:吃各种炖肉,主要是起到补膘的作用,旨在增加对气温降低的抵抗力。但是“贴秋膘”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贴的。那么,哪些人不能贴呢?脾虚的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胃火旺盛:平素爱吃辛辣、油腻之品的亲,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老年人及儿童: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可以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老话儿说,如果在立秋这天没有下雨的话,那么立秋之后的24天同样也会很热,因此便有了“24个秋老虎”之说。“秋老虎”一过,真正的秋季也就来了。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人们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多补充水分,多吃“凉”的食物,不要忽视“秋老虎”的余威。

  4、人体藏有“降火穴”!

  (1)清心热穴

  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曲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2)清肺热穴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3)清肠胃热穴

  曲池: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即“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清肝胆热穴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穴: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它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也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

  行间穴:第一、二脚趾缝纹端。(该穴最善治头面之火,例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

  (4)清三焦热穴

  外关: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5)清热解毒穴

  耳尖、八邪、八风(此三穴还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血腥但有效)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