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天凉要暖“心”,护“心”有四招

  负责全身血液输送的心脏,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特别是在寒冷冬季,它的健康会因为内外因的双重干扰而备受威胁。冬季主寒,寒性凝滞,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人体气血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当人体受到外界寒冷刺激时,血脉多收缩阻塞。英国一项研究显示,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原本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病风险更高。

  天凉最伤“心”

  1、负担增大,影响供血

  冬季气温降低,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影响供血,可引起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得原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甚至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起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

  对策:多数心脏病发作事件发生在温度降至12℃或以下时,因此建议患者冬天衣着要防寒保暖,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

  2、胆固醇高,堵塞血管

  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硬化,没有动脉硬化就没有冠心病。胆固醇水平呈季节性变化,冬季胆固醇水平高,夏季相对低。冬季人们室外活动减少,宅在家里很容易摄入更多高脂肪食物,引起肥胖。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胆固醇和血压的变化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对策:冬季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3、感染高发,诱发心梗

  呼吸道感染在冬季高发,导致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冠心病事件。

  对策:体质较差的老人要注意保暖,必要时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

  4、凝血增强,容易血栓

  冬季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促血栓物质活性增强,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活化,血栓更容易形成。

  对策:建议冬季多喝水,适当运动。

  5、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冬季天气寒冷,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老人更为明显。血压的波动往往呈现冬季血管收缩血压高、夏季血管舒张血压低的特点。冬季更需注意预防高血压。

  对策:高血压患者冬季需注意监测血压,如降压不达标,需遵医嘱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或种类,以实现血压平稳,避免高血压对心脏等靶器官的损害。

  6、雾霾缺氧,心率加快

  PM2.5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雾霾天气压较低,空气中的氧浓度也低,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室外活动很容易缺氧。空气中PM2.5等污染物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并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进而诱发心脏病发作。

  对策: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护“心”有四招

  1、早餐多摄热量,晚餐尽量清淡

  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由此可见,“睡”和“吃”都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之法。要想预防心血管疾病,早餐尽量多摄取热量,晚餐宜清淡,摄取的热量不要超过全天的30%;油炸食品以及含大量饱和脂肪的食物都不利于心脏健康,如牛油、动物脂肪、全脂奶等。

  2、护好头、身、背,气温低重保暖

  头暖:“头是诸阳之会”,如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引发鼻炎、头痛、感冒等,甚至诱发脑血管疾病。因此,老人冬天最好戴顶帽子用来保暖。

  身暖:到了冬天,老人务必要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加衣物,注意身体保暖,勿让寒气侵入体内。

  背暖:“背为阳中之阳”,为“阳脉之海”,是督脉循行之主干,总督人体阳气。老人若背部保暖不好,则风寒之邪通过背部经脉而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引起宿疾复发或病情加重。所以,老年人最好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强背部保暖。

  3、睡好子午觉,养生又养心

  优质的睡眠不仅可以养生,同时还可以养心。人在睡眠时,其身体活动会减少到最低点,此时,身体的各种感知器官都对外界关闭起来,不再与外界打交道。如此,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也会相应地减弱,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消耗,使身体逐步得到恢复。

  4、情绪易波动,静神来调节

  冬季,机体活动会随气候和气温的变化而处于“收”的状态,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此时易使人情绪波动,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面临寒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象,常常会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因而易出现抑郁情绪。所以,此时应注重“心”的养护,精神调节不可疏忽。

  此外,中医认为,安抚经络,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起到养心的功效。其做法是每晚入睡前热水泡脚15分钟,并配合点按太渊穴、膻中穴各36次,做6次深呼吸、6次漱津吞咽,若能配以让人心神宁静的轻音乐,效果会更好。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