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陈医生,好久没见面了。“春三月,此谓发陈”,春天为生发之季,肺系疾病较多,今天就认识下“咳喘”。
咳喘是小儿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肺具有主呼吸、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的功能,而“咳喘”最能够体现“肺”之宣降功能的失常。
若感冒或者发烧是“肺”宣降功能失常的初步阶段,则“咳喘”则是基本完全失去“肺”的宣降功能;前者往往只是体现在宣发方面,即不发反敛,后者则已经转为肃降方面为主,即不降反升。
如果说感冒是一种表病,那么咳喘则是里病,提示病情已经加重,由表入里。此里者,中焦脾胃也,说明疾病已经突破到人体的根基。
咳喘为咳嗽,喘息,哮喘三者之关联,相互递进,各位宝妈宝爸们一定要明白每个症状的具体特点,才能未雨绸缪。
1
什么是咳嗽?
《医宗金鉴》中有描述:“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有声有痰曰咳嗽。”
咳与嗽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是在邪正相争的过程中出现的排邪作用。
那“有声无痰”或者“有痰无声”是什么状态呢?
什么是咳(有声无痰)?
我们感冒或者喉咙不舒服经常遇到咽喉发痒的情况,需要“运动”一下呼吸道,咳”是便是气流与气道产生共鸣。
因为呼吸道中没有过多的分泌物(但是,一定会有少量的分泌物,中医称为“痰”),所以不会出现痰声。
咳嗽病症早期
外邪(风寒)仍占有主导地位,此时多是暴咳的状态
咳嗽的恢复期
患者多是偶咳几声,此时外邪处于弱势
长期的“咳”
多是提示一种“过敏”状态,治疗起来也是相当棘手,是人体处于虚实证夹杂的时候。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清嗓子”
此时多是因为咽喉不适,特别是咽喉痒时候出现,一般见于“咽炎”,或者咳嗽的恢复期。
什么是嗽(有痰无声)?
呼吸道中的“痰”过多,当气流通过“痰”的时候,即可产生共鸣,有些不需通过胸廓就能听到声音,宝妈们有的用耳朵贴近胸背才能听到,这就是“嗽”。
“嗽”则表明患者疾病状态已经转入中后期
此时痰就会多起来,外邪逐渐削弱,以“里”病为主导。
但是,因为痰多,一定要注意宝宝有没有“喘”的情况,特别是年龄小,不会吐痰或者咯痰的孩子,因为这样容易堵塞气道,出现危急重症,如哮喘、肺炎、急性喉炎之类。
总之,一般来讲,对于咳嗽的患者,其病情往往经历“咳”—“嗽”(“咳嗽”)—“咳”(或“清嗓子”)的过程!
咳嗽的声音与部位
对于“咳嗽”,在临床的观察中,需要判断“咳嗽”的部位与声音
咳嗽在咽喉,类似于清嗓子,声音较为短、脆;
如果在气管,发声部位偏里,声音较为沉闷,有痰的时候,伴有痰声;
如果是肺部,声音多数是沉闷,就好像声音发不出来,没有力咳的感觉;
如果患儿此时痰少,或者没有痰,多数是以空闷声为主的咳,在咳嗽后期若长期如此,此时多与津液亏、气不收摄有关。
咳嗽的一般规律
如果是白天咳嗽多,外感邪气占主导地位;
如果是夜间咳嗽多,则是还有余邪未尽,以中焦治疗为主;
如果是睡觉前后,或者睡醒后,或者运动后咳嗽,多数要考虑过敏性因素(西医的过敏性咳嗽),或者警惕以后长期咳嗽,提示患儿脾胃弱一些,具体情况需详细辨证!
辨别痰的情况
一般来讲,观察咳嗽,都需要辨别“痰”的情况,但是,很多小孩不会吐痰,基本上无法反应病情!
如果痰是泡沫状,提示脾胃虚、寒饮重;
如果痰是粘稠状,说明已经形成内热,但不明显,却要警惕再感冒所致的高热不退;
如果痰是黄色,一定是疾病出现热证。
2
什么是喘息?
在古医籍中就是“喘证”,它是一个独立的病种,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恰当,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从西医的角度,中医的“喘证”一般见于以下疾病:过敏性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喉炎(喉头水肿)、重症肺炎、甚至于呼吸道肿瘤等。
喘息的成因
一般是气道堵塞(例如大量的痰液)和气道的重度痉挛(过敏多见)两类,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般来讲,“喘证”如多数患者描述的“出不了气”、“憋着难受”等情况。
小儿我们可以通过望诊来观察
A.小孩呼吸急促,张口呼吸,肺部听诊为双肺明显湿罗音;
B.鼻翼煽动,胸廓起伏,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若出现以上两点,都需要警惕“喘证”的存在,此提示病情是比较重的,需引起重视;
若再出现“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者出现神情呆滞、面色灰白,甚至出冷汗,此情况是需急救的。
喘证需要与下面一种情况进行区分
A.小儿在发热之余,呼吸也会急促,鼻塞也会引起张口呼吸。所以,此时需要观察孩子“呼吸急促”、“张口呼吸”等这类症状是否随着体温的变化而变化。若它们在体温高的时候表现明显,体温降下来则减轻,则不需要考虑为“喘证”。
B.需注意咽喉中是否有痰声,如果听到明显的痰鸣音,还是需要警惕“喘证”的出现。
3
什么是哮喘?
这在中医方面也是病症,即“哮病”,就是俗称的“吼”,也就是说患者有“喘”又有“哮”。
《医学正传》:“大抵,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这里讲到“哮”与“喘”的区别,其中需要明白的就是“哮以声响言”,患儿咽喉、胸廓发出的痰鸣音,在呼气时明显出现,《金匮要略》称之为“喉中水鸡声”。此提示体内(气道)存在大量的痰液,气道壅塞,所以必定出现喘促,即“哮必兼喘”。
因此,“哮”与“嗽”在小儿疾病中出现,都是因为痰液堵塞气道所形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哮必兼喘”,同时也可以认为“哮”是“嗽”的严重阶段,两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就此可推断,普通的咳嗽,若没有及时给予治疗,或者因为体质问题,或者治疗不恰当,任其长期、反复发作,变成“喘息”、“哮喘”的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