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针灸治痛的三则十法

  “三则”、“十法”为高立山前辈从医30余年,经治疗大量病人所总结出来的临床针灸治疗经验,不是针灸治痛的全部。现摘录以供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高立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师从孙震寰、王乐亭两位中医针灸大家,颇得真传。从事针灸临床30余年,在治疗各科疾病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痛的三个原则:简称“三则”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

  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则疼痛可止。这就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那个脏腑、那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痛是很重要的,也是我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因经络病而引起疼痛的治疗原则。

  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

  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即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位、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疼痛的治疗原则。

  ★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引起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响到人的精神,使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也可使病人出现烦躁,这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经络致痛,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

  1、外风所致之疼痛——疏风止痛法

  【经验穴位】风池、风府、风市。

  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当疏散风邪、调和荣卫。风池可袪风解表,风府袪风清神,风市袪风通络。

  【治疗病症】此法以治外风为主,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应用。此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为特点。

  2、外寒所致之疼痛——散寒止痛法

  【经验穴位】大椎、后溪、昆仑。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当散寒通络,行气止痛。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后溪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昆仑经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三穴共奏宜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

  【治疗病症】此法以治外寒为主。适用于寒邪侵犯太阳经所致之疼痛。

  3、湿邪阻滞之疼痛——袪湿止痛法

  【经验穴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湿邪粘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头沉,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袪湿消肿止痛。中脘、三阴交可袪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袪湿。

  【治疗病症】此法重在健脾行气、袪湿、通络止痛。适用于湿阻气机而出现的头重痛、胸腹胀闷、四肢胀痛等。

  4、肝郁气滞之疼痛——行气止痛法

  【经验穴位】肝俞、期门、阳陵泉。

  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

  【治疗病症】此法重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胸助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胃气痛:胃脘气机失调所致胃脘部疼痛;走注:行痹的别称。——小编注)

  5、气滞血瘀之疼痛——活血止痛法

  【经验穴位】尺泽、委中、膈俞。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剌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会穴。

  【治疗病症】此法重在行气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适用于刺痛且痛有定处者。

  6、内有寒邪之疼痛——温中止痛法

  【经验穴位】中脘、气海、脾俞。

  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治疗病症】此法重在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

  7、食滞之疼痛——消导止痛法

  【经验穴位】中脘、天枢、足三里。

  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治疗病症】此法重在消食止痛。适用于饮食积滞之脘腹胀痛、便秘等。

  8、血虚之疼痛——养血止痛法

  【经验穴位】肝俞、脾俞、阳陵泉。

  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筯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筯止痛。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筯,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血。阳陵泉为筯会,可舒筯利节止痛。

  【治疗病症】此法重在养血舒筋而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适用于失血过多或血虚不荣养筋脉之疼痛。

  9、火毒热盛之疼痛——清热止痛法

  【经验穴位】十宣、大陵、丰隆。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十宣宜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痛止。

  【治疗病症】此法重在泄热止痛。适用于内外各种炎症而以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者。

  10、肝肾亏虚之疼痛——补肾止痛法

  【经验穴位】肝俞、肾俞、太溪、大杼。

  肾主骨、肝主筯,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

  【治疗病症】穴用:此法重在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之腰膝疼痛,并可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