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月经病艾灸疗法

  月经病,病名。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或伴经色、经质的异常;月经的非生理性停闭;或多次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绝经前后所出现的有关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痛经的艾灸疗法

  方法一

  艾灸穴位:次髎、关元、地机、至阴、血海(双)、中极、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行不畅,少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血块,经后胀痛缓解。

  方法二

  艾灸穴位:次髎(双)、关元、神阙、至阴、子宫、脾俞(双)、肾俞(双)、命门(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秆。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取适量生附子,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放罝于中极穴或关元穴上,上放置枣核大的艾炷施灸,艾炷燃尽再换新灶,灸至皮肤红晕直待5cm以上为止,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数小时后即起疱,直径可以达到1~2cm。局部起疱者,按常规处理,此法宜在月经来潮前5~7天使用。④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方法三

  艾灸穴位:关元、气海、中极、水道(双)、地机(双)。

  操作规程:①温针泻法:中极、水道可用2~2.5寸毫针,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吸进呼出,一进三退深入浅出),后再将艾条一寸置于毫针针柄上,点着后急吹速燃,烧完后待针凉,再行开合泻法出针。②隔物灸:以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若可酌情加3~5壮。③艾条悬灸:以雷火神针灸条为佳,可以崔啄悬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方法四

  艾灸穴位:次髎(双)、地机(双)、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毫针刺泻法:次髎穴以2.5寸针为宜,找准第2对骶骨孔,顺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进针令针感传至会阴,腰骶为佳。此穴准确施治,可立见止痛的功效。阴陵泉、地机采用2寸毫针行迎随泻法,重刺激,以利湿热蕴毒尽快从下窍而除。②艾条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最多,黄稠臭移,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月经后期的艾灸疗法

  方法一

  艾灸穴位:气海、三阴交(双)、归来、中极、天枢、血海(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两2~4个穴位,每穴灸5~10壮,每日1次。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2次。

  主治: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方法二

  艾灸穴位:气海、三阴交(双)、血海(双)、命门、关元、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日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10壮,每日1次。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2次。

  主治: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方法三

  艾灸穴位:气海、血海(双)、三阴交(双)、脾俞(双)、足三里(双)、膈俞(双)。

  操作规程:①温针灸: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三穴均可用2寸毫针行迎随补法后加艾条寸许置于针柄,点着燃,气海穴以毫针2.5寸行呼吸补法后再用前法温针。②直接艾炷灸:血海、足三里、气海均可采用艾炷灸,每穴灸壮。③艾条悬灸:此法对肢体各穴,嘱患者自行操作,以耐受和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主治: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月经先期的艾灸疗法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