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讲:“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扁鹊心书》中云:“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中脘、关元、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黄帝内经》
讲:“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艾灸治病在中国已有5000年历史,并不是每个人都说好。有的人灸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没效果就放弃了。有的人刚做就出现了排病反应,就害怕了,去问医生.....最后也放弃了,都很可惜。特别是有了排病反应而放弃的人,殊不知所谓的排病反应,不就是阳气提升了,跟病邪搏斗并战胜了病邪,病邪逃跑的痕迹或者反应啊!
艾灸治病有快有慢很正常!有的病艾灸几次就有很大的好转,有的灸几个疗程就痊愈了,但是有的病,却要灸上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1.病的深浅不一样
我们都听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他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病在浅层的病容易治,病在深层的难治。
艾灸也是如此,从皮毛,肌肉,筋髓,骨髓。越往里,越难治。
病在浅层,艾灸温灸的热和药气容易到达,病自然好得快。病在深层,艾灸温灸的热和药气难于到达,或说到达深层的病灶部位的热和药气很少了。
艾灸温灸,人体一般承受的温度一般在40度到50度左右,每层都会吸收一定热和药气,到深层的热和药气当然就少得多了,病当然也就好得慢。
2.病的部位不一样
病在经络上的病较易治些,病在六腑要难治些,病在五脏的病更难治。
经络堵塞,疏通经络就会好。各种疼痛病就是这样,有的看起来很严重的,原来估计要几个月才能治好的,但是有的几个疗程就有很大好转了,有的不到一个月就好得差不多了。
其实她们的病还是病在经络层面上。如果正气虚弱,病到了六腑,也就是膀胱、胃、胆、大肠、小肠、三焦,当然就难治多了,既要疏通经络,又得调理六腑。
正气再虚,病再往里走,病到五脏,就更难治了。五脏就是指肝、心、脾、肺、肾。所以病到少阴,病到肾,病到心,就可能危及生命。
3.形质已变的病难治
形质已变是什么意思呢?如长瘤了,内膜异位,胃溃疡了等。长的有瘤,不要奢望灸几次就能好。得灸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多。
有的器官已萎缩,甚至老化,要想一下子就好,那也是不可能的,要有长期灸的打算。内外都病,形质已变,元气中气大伤的病难治。
4.与病的时间有关
病的时间越长,中气越来越弱,受影响的地方越来越多,病可能越走越深,病就越来越难治。所以,发现身体不适就要及早就医,早治早好,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
5.与病人的体质有关
病人的体质好,病就好得快;体质差,病当然就好得慢。表面看起来一样的病,但是有的人就好得快得多。
病表面看起来一样,但是人的体内综合因素不一样,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中气强,体质差的,中气弱。中气弱,自然就好得慢。
6.与病人的心态有关
心态平和好得快,经脉较通畅,气血运行就通畅,艾灸后容易进入体内,病邪排出的快。
有一些粉丝,还没开始艾灸,就在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有很明显的效果呢?”,拜托,你让我猜猜猜....?什么也别想,艾灸吧!
7.与对艾灸的态度有关
“不相信人、担心、害怕上当、怀疑”等情绪都是阴邪之气,这种气下沉变为湿寒进入脏腑,中医艾灸里讲“湿”是万病之母,“寒”是万病之根。
那么,在临床中证实,容易相信人的人,关注中医艾灸,艾灸的效果明显好得很快,因为,“信任”是积极向上的,是正能量,是阳气,与艾灸的阳气相通,相助。
8.与人的脾气有关
脾气急躁、易怒、易生气、喜欢挑毛病的人好得慢因为这几种情绪是邪阳,形成虚火而上行于心、肺、脑,使上焦受损,得上焦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高血压,中风、偏瘫、鼻炎,咽喉炎、甲状腺疾病等,都是比较难治的病。
9.与生活习惯相关
生活起居无节制的人好得慢。熬夜、睡懒觉、饮食无规律,补充点元气,熬夜又消耗一部分。就似有漏洞的水桶,一边装水,一边漏水。艾灸自然见效慢。
10.与脏腑的调节有关
艾灸的原理是补充和调动人体的真阳元气修复受损的细胞和器官,恢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个器官的功能,从而使各脏腑自我运转和自我平衡。
前面我们说过,艾灸出现排病反应就去找西医问原因,然后听西医的说法,吃药、输液、打针等,而弃脏腑自我修复功能不用,久而久之,人体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逐渐降低,甚至丧失。这样治疗起来比较慢。
11.与饮食相关
饮食上无肉不欢、喜欢冷饮的人好得慢。
肉食是痰湿体质的祸根,是一切炎症和癌症肿瘤的营养,是形成血栓和堵塞血管和经脉的罪魁祸首,血液不清净,血液循环慢,艾灸的阳气进入脏腑及病灶就慢。
冷饮,血遇寒则凝,凝就是不循环,不通畅。所以有这种饮食喜好的人,身体也好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