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在泾,清代医学家,精医术,工诗文,名噪一时。其治《伤寒》,以法类证,纲举目张,已见于《伤寒贯珠集》。其论杂病,亦与治《伤寒》相类,常着眼于治疗大法,每每以法类方,挚其要领。其在所著《金匮翼》一书中,提出了攻、消、和、补、温、清、润的“治痰7法”,并在七法之下类聚20余首治痰名方,对于古今医家治疗痰病颇具导意义。今就尤氏治痰七法,略陈管见,以飨同道。
一、痰积日久治以攻逐
对于痰浊停积日久,胶固已甚,好似沟渠郁壅,污浊臭秽,久则倒流逆上之证,尤氏认为必须以攻逐之法,引而决之,方选神仙坠痰丸(黑牵牛,皂角、白矾)、礞石滚痰丸(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等。其中,尤以礞石滚痰丸为“下痰之的药”。
礞石滚痰丸原出元代王珪著《泰定养生主论》,王氏用其治疗实热老痰、顽痰胶固之怪证、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为依据。后《张氏医通》又加“舌红、苔黄、脉滑”,更确切地指出了其应用指征。尤氏在攻逐法下推重此方,以治痰实而正未虚之证,颇有见地。
二、痰盛未坚治以消导
对于痰虽盛而未至坚顽者,尤氏主张以消导法治之,而禁用攻伐。其所谓消者,即损而尽之;导者,即引而去之。其中,属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脾胃不和者,治以《局方》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桔梗半夏汤(二陈汤加枳实、桔梗)、《济生》导痰汤(半夏、天南星、赤茯苓、枳实、橘红、炙甘草)。
属食积而成痰者,方用青礞石丸(青礞石、半夏、天南星、风化硝、黄芩、茯苓)。属膈痰结实而致满闷喘逆者,治以半夏丸(半夏、皂角、生姜)。属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者,治以鹤顶丹(白矾、黄丹、全蝎)。属风痰壅盛而致呕吐、眩晕及中风瘫痪者,治以青州白丸子(半夏、南星、白附子、川乌)。
三、痰实正虚治以和法
对于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者,尤氏认为,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故当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以和法。其所用橘皮汤(半夏、茯苓、陈皮、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炙甘草、人参、旋覆花)方中以二陈汤为主,佐入诸药,开泄气分,仅人参一味为补药,此所谓寓补于攻也。其所用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以四君子汤益气,以二陈汤化痰,实为寓攻于补也。
四、痰主于虚治以温补
对于肾虚制水无权,脾虚水液不化,痰浊内生者,尤氏认为,攻之则痰益盛,补之则痰自消,故主张以《济生》肾气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车前子、牛膝)、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方,益气健脾,温阳化痰。
五、痰凝胸隔治以温化
对于痰凝胸膈上下,或痞,或呕,或下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尤氏主张以温法治之。认为痰本于脾,脾得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湿得温则易化。正如《圣济总录》所云:“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消导水饮,则聚而成痰,浸渍肠胃,上为呕逆、吐酸,下为洞泄寒中。久不已则令人消瘦,少气倚息,妨于饮食。昔人治痰饮,多以温药和之,为此故也。”
六、痰热交结治以清化
对于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痰热交结,相助为虐,以致咽喉干燥,或塞或窒,头目昏重,咳吐粘稠,面目红赤者,尤氏认为,欲化其痰,当先清其热,亦即前人所云:“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之义。在具体治疗上,尤氏或用洁古小黄丸(南星、半夏、黄芩),以苦燥之品,治湿热主痰之证。或用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苦辛并用,以泄气分之热。
对于痰热交结,虚中夹实者,尤氏选用《圣济》鹅梨煎丸(鹅梨汁、皂荚汁、生地黄汁、薄荷汁、白蜜、人参,白茯苓、半夏、槟榔、青皮、桔梗、甘草),取甘辛合用而甘胜于辛,益气和阴,涤痰清热,使利隔而不伤正,补虚而不助邪。
对于热痰壅盛,胸隔不利者,尤氏治以《圣济》千金散(半夏、蛤粉、甘草、寒水石),取其咸寒以泄热。
七、燥热主痰治以清润
对于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以结而成痰者,尤氏认为,既不可辛散,亦不可燥夺,惟取清润之法治之,清则气自化,润则痰自消。其选用杏仁煎(杏仁、生姜汁、白蜜、饴糖、桑白皮、贝母、木通、紫菀、五味子),治燥痰在肺,上气咳嗽,或心胸烦热之证。认为此方甘酸合用以生津润燥,诸药合力,共奏泄肺化痰之功。
此外,尤氏还选用节斋化痰丸(天门冬、片芩、瓜蒌仁、橘红、海石粉、香附,芒硝、桔梗、连翘、青黛),治疗郁痰老痰,胶固粘稠,难于咯唾者。认为此方咸苦合用,苦以泄热,咸以软坚,可清化老痰而不伤阴。
综上所述,尤氏治痰,从病机处着眼,大法分明,纲举目张;法中有法,入细入微。其治痰七法,不仅开拓了医家治病的视野,而且深化了中医痰病治疗学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