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天灸疗法发展得如火如荼。从一开始只有小部分医护人员掌握,到现在就连街边的叔叔阿姨都知道过敏性鼻炎、哮喘都可以在三伏天去医院贴个天灸。那究竟三伏天灸是什么回事呢?为什么是要在三伏天贴呢?请容我慢慢说来。
天灸疗法
就是以天然药物作用于特定穴位,使起发泡形成灸疮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古代也称自灸疗法,近代又称之发泡疗法。
因为是采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使皮肤充血、起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且过程如艾火熏燎,故称天灸。
历史源流
天灸疗法最早出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书中以墨旱莲捣碎敷于间使穴治疗疟疾并提出了“天灸”。宋代的医书中也记载了“天灸法”,即利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相关穴位,使之发泡,如用毛茛叶、斑蝥等。明清时期,天灸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施灸使用的发泡药物更加丰富。到了近代,天灸疗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人民群众的接受,每逢三伏天、三九天都有大规模的天灸治疗活动。
说完了天灸疗法,接着我们就来谈一下三伏天。何为三伏天?
三伏天
中国古代天文学把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称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称为末伏,这三个时段加起来总共40天,统称三伏天。
中国古代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气生发到了极点。物极必反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最旺盛的时候也是开始减弱的时候,所以夏至一阴生。从初伏开始阳气开始慢慢地潜伏至土地下,故曰伏。到了末伏之后阳气就大部分降入地面之下。天人合一是中医最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既然三伏天是大自然的阳气最旺的时候,那么此时人体也是阳气最旺的时候,人体皮肤腠理完全开泄,同时借助天时的帮助,把人体里面的伏寒祛除,这就是在三伏天做天灸的意义。冬病夏治亦是这个原理。
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之后,我们继续看一下三伏天灸的作用有哪些?
三伏天灸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医外治巧妙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1
因它是作用于穴位上,故具有针灸温经通络、调和气血、通痹止痛的作用,常用以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等痹症。
2
因它是在三伏天进行治疗,故具有温壮阳气、散寒祛湿的作用,常用以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胃痛、腹泻、腹痛、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内有伏寒疾病。
3
另外仍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治疗时于每伏各贴药一次,成人一般贴2至4小时,儿童贴1至2小时。贴药后如果出现局部皮肤轻微灼热感,这是正常现象,甚者有穴位起泡流水,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
1、贴药后,局部灼热难受,可提前除去。
2、皮肤出现水泡,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可按“悬灸起水泡了怎么办?”处理。
3、贴灸后至少间隔2小时方能洗澡,用温水洗澡,忌入冰室。
4、贴灸当日忌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忌食海鲜、鹅、鸭等。
5、有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6、小儿由于难以配合,因此敷贴时以不起泡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