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除了防寒保暖之外,99%的人都忘了“防湿”和“防燥”这两件事!现在知道还不晚!
防湿
通经络、护心脑血管
人体项背、四肢的经络尤为丰富:背是人体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的太阳膀胱经则主一身之表;所以足部、背部容易成为外邪入侵的地方,从而引发疾病。
中南地区人们喜食油腻、辛辣、厚味之品,脾胃功能和运化体内水湿的能力通常不太好。大便偏干、失眠的病人较多,尿路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那么,怎么重点保护呢
泡脚:通阻滞、促进血液循环
注重背部保暖,就能有效防止寒邪损伤阳气。除了添衣加被,坚持每晚足浴也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达到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暖身、防病保健的作用。
建议每晚可用热水泡脚,或用一些中药煎煮后浸泡,比如花椒粉、生姜。老年人或糖尿病人也能泡脚,只要脚没有创口,水温保持在45度泡脚就没问题,泡20分钟上床睡觉,别搞到大汗淋漓。
睡懒觉:护心脑血管
有心脑血管病或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应避免过早起床锻炼,以防寒邪刺激,诱发新的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
一道家常菜:祛除体内湿气
香菇有益气祛湿、养胃润肺、治风化痰的功效,对于气血亏虚、不耐劳累等有调理作用。另外,香菇的菌氨酸和洋葱里的槲皮素,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降血压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
防燥
降火、保血管安全
由于正值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时节,大家都会下意识把门窗关紧,室内开好暖气,再吃的热乎点……殊不知这样“全副武装”会让室内空气变得干燥,人体内热发散不畅而上火,干燥不光是造成口腔溃疡等小问题,它还能引发上火。
千万不要小看上火症状,它不但能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烂嘴角、流鼻血、牙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口疮、便秘、痔疮等疾病,同时更严重是破坏人体免疫力,给各种疾病的入侵、复发提供可乘之机。
最可怕的是:干燥这一点能让体内失水,血液变粘稠,让人晕晕乎乎缺氧、排便费力,从而引发心血管风险。
食物改善:清火滋润
建议大家在家里吃热菜时可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菠菜、黑木耳、豆腐等。白菜豆腐保健康,说的不是吃得清淡,而是搭配吃,美味得到的同时也兼顾健康。另外,还要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米、黑芝麻、黑木耳等,不仅可以补养肾气、抵抗寒冷,还能够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等。
按两个穴位:也能降火
第一个是照海穴。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
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第二个是涌泉穴。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进入冬天后,很多人会发现,身边经常有人今天这里疼,明天那里痛的,相信有了以上的解释都能清楚的知道在冬季要重视的两件事:“防湿”和“防燥”,这样身体才会更加健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