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临床上发现一些人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想在此对一些常见问题谈谈看法。
有一女性患者自42岁起常觉腰痛腿软,行走时会不自觉地跌倒,或突感头晕乏力,先后4年经多方诊治未见疗效,后在全面体检中诊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巳达12.83mmol/L(正常值为3.2~5.6mmol/L):一男性患者腹泻2月余,日泻三四次至十余次不等。后诊为糖尿病;另有一老年患者感皮肤瘙痒难忍,就诊于皮肤科,主治医师瞩其查空腹血糖后,诊其为糖尿病。
或许有些人会奇怪,上述3名患者并无多饮、多食、多尿,为什么竟然也是糖尿病?其实类似的病例比比皆是。因糖尿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组临床综合征群,常表现为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然而相当一部分甚至多数患者并无上述症状,仅于全面体査或出现合并症时才被发现。经临床观察,下述症状如腰酸腿沉、头晕乏力、易感冒、皮肤瘙痒或妇女外阴瘙痒、视力下降、腹泻等常常是糖尿病的表现,如能及早诊治,必可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俗语说得好“治病不如防病”,防患于未然则更好。糖尿病不仅表现为高血糖,还会继发引起各种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更为严重的是它会继发引起各种合并症,如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失明、肢端坏疽等,最后常因肾衰导致死亡。一些人因对糖尿病特别是对其并发症认识不够,未能及早预防和及时治疗。
防治糖尿病有四点要提醒大家注意。
1、注意锻炼身体。中医认为体质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要经常散步,打太极拳等。
2、控制饮食,调节情志,节律生活。中医认为过食膏腴体肥可致病;嗜酒可致病;精神过度紧张可致病;房室不节、劳欲过度可致病。有因必有果,如能有效地控制致病因素,自然可以减少发病的可能。
3、糖尿病有遗传因素。父母患糖尿病其子女中有50%会患病。经临床观察,因遗传因素而发病的患者多与饮食习惯有关。男性喜饮酒,女性喜甜食,则发病率明显高于同辈。
4、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病率亦较正常人高,更应加强预防意识。
如上文所述,锻炼身体和控制饮食不仅能防病,亦可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合理调控饮食尤为重要。大多数患者都知道主食过多易使血、尿糖升高,但往往忽略了主食过少容易出现酮体的事实。一般体力劳动者每天控制主食在400~450克左右,脑力劳动者在300克左右即可。
经临床观察证明,许多食物均可引起血、尿糖波动。水果类有桔子、苹果、柿子、梨、桃、葡萄、西瓜、罗汉果、大枣、菠萝、香蕉、荔枝等;蔬菜类有西红柿、韭菜、香樁、茴香;粮食、豆类有鲜玉米、白薯、蚕豆;还有酒类(包括啤酒)及甜食类。象现在很普及的火锅,很多人吃后血糖升高了,究其原因在于调料中有黄酒和韭菜花。有助于血、尿糖下降的食物有荞麦面、绿豆、苦瓜、西瓜的青皮、柚子等。有报道南瓜可降糖,但要注意不要与北方习惯说的南瓜,亦叫倭瓜的混为一谈。
临床上更多的患者在饮食控制的同时,亦应用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西药、胰岛素和中药。口服降糖西药现在应用广泛,品种繁多,一般可有效控制血糖,但多数药物久服会损伤肝、肾功能。唯一不伤肾的降糖药为糖适平,其降糖效果又不甚令人满意。胰岛素能更好地控制血、尿糖,并可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故而常应用于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和手术或抢救中的患者。但因其有依赖性,而且长期使用不方便,故对于I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应慎重使用。中药完全不同于西药。中药降糖效果不如西药迅速,但其作用持久,且无毒副作用。通过全面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促其胰岛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则血、尿糖自降。中医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通过辨证施治可十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糖尿病并发症,此点较之西药有明显的优势。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时会出现饥饿、多汗、心悸、手抖等症状,此为低血糖反应,也是常被患者忽视的一个问题。多因西药用量过大而致。血糖是脑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短暂的低血糖可导致脑功能不全,严重和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血糖可引起脑死亡。因此,西药用量不宜过大,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应及时调节口服西药或胰岛素用量,酌情减量,避免发生昏迷或更严重的后果。
谈了这么多,都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问题,希望能对广大患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