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典型表现的一种疾病。中医将其归为消渴病的范畴。消渴病系机体禀赋不足,五脏柔弱的内在因素,复因饮食不节、肝郁气滞、劳逸过度、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逐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消渴中晚期会产生多种并发症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病因病机
消渴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复因饮食失节、情志不遂或劳欲过度所致。病初以燥热伤阴为主,渐致阴精不足,病久则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肾。
一、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特别是肾脏素虚、阴虚体质,是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所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即为此理。
二、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可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导致消渴。
三、情志失调
精神刺激或长期郁怒,五志过极,则气机郁结,郁久化热,火热炽盛,可上烁肺津,中灼胃液,下耗肾阴而致消渴。
四、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太过,则肾精亏耗,虚火内生。阴虚火旺,消灼津液而发为消渴。
五、过服温燥药物
过服温燥药物而耗伤阴津意欲长寿或快情纵欲,长时服用温燥壮阳药物,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耗,发为消渴。
六、消渴的病机特点: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津亏耗则燥热偏盛,两者又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更虚。消渴的病机总以阴虚燥热为更。
2.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阴阳互根互用,消渴病情迁延,可阴伤及气,常见气阴两虚之证。日久则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俱虚,肾脾两虚的证候。
3.正气不足,瘀血内生
津液耗损,血脉虚涩而成血瘀。正气不足,加之血液生化乏源,运行无力,亦生瘀血。血瘀则血脉不通,脏腑失养。因此消渴常与瘀血有关。
4.脏腑虚损,变证百出
消渴病久,脏腑虚弱,正气不足,可出现多种变证。这些变证常致残致死。
中医治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常用中医治法,可概括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法等,现代学者也有从肾论治、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之议,各具特色。
一、滋阴清热治法
滋阴清热治法是针对消渴病阴虚内热基本病机特点提出的,是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的基本大法。
二、益气养阴治法
益气养阴治法是糖尿病临床最常用的治法,原因是气阴两虚证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中最为常见。
三、活血化瘀治法
活血化瘀治法自被祝谌予教授降糖活血方问世以来,日益受到医界重视,迄至今日,有治疗糖尿病,言必称活血之势。
四、其他治法
包括补肾、治脾、治肝等。
五、分证论治
1)燥热伤津:清热生津。
2)阴津亏虚: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3)脾胃气虚: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5)阴阳两虚:滋阴温阳益肾。
6)瘀血阻滞:活血化瘀。
对于并发症的治疗宜标本兼顾,在前述证候辨治的基础上根据并发症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