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失眠即不寐,亦称“不得眠”、“目不暝”,是因为内伤或者外感导致的脏腑功能紊乱,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发生的以入睡困难,或持续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活动和生活质量为特征的病症。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入睡困难,或持续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面色少华、脘闷纳呆;或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或呕恶嗳气、纳差、口苦目眩、大便秘结;或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等症状。
病因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体质虚弱等都能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不寐。
一、情志内伤
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虑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情志过极会伤其所属脏腑,脏腑相关,则常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失眠。其中以暴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所导致的失眠最为常见。此外,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致使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亦常见失眠。
二、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或饥饱无度均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扰动心神则发失眠。
三、劳倦过度
劳倦过度,耗伤心血,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则出现失眠。且劳倦日久亦可损伤肝肾之精,水火失济,相火上扰心神,亦致失眠。
四、久病、年老或素体虚弱
若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之精亦盛,髓海有余,则神有所养而夜眠得安。如若素体虚弱、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正气,则肾精亏虚,五脏之精不得养,髓海不足,神明失养,故见失眠。肾精不足,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滋心火,则君火偏亢,心神妄动,亦见失眠。
辨证论治
一、心脾两虚
主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可兼见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久病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或妇女产后,大失血者,血不养心,心脾亏虚,神不守舍,故多梦易惊、健忘心悸。气血亏虚,髓海无所受养,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饮食无味。血少气虚,故精神不振、四肢倦怠。
治宜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二、阴虚火旺
主症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可兼见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
肾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亢盛,君火上炎,扰动神明,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而健忘。阴液不能上乘,则口干少津。阴不制阳,阴虚火旺,故见五心烦热。肾阴不足,髓海失养,相火妄动,故眩晕、耳鸣。肾精亏虚,精关不固,故见梦遗。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腰失所养,故腰酸。
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三、心胆气虚
主症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可兼见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白,易于疲劳,或不寐心悸,头目晕眩,口干咽燥。
积劳、病后、过喜、误汗等耗散心气,或小儿、年老及体弱之人,突逢惊吓,胆气外泄,而致心胆气虚,心气涣散,心神失养,无以安神则失眠。心气不足,故见心烦不眠,心悸多梦,气短倦怠。胆虚气怯,决断无权,故易惊易醒,胆怯,遇事善惊易怒。血亏阴虚,津液不行,故见面色?白,口干咽燥,头目晕眩。本证日久血行不畅或耗伤正气,可合并血瘀之证。
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四、痰热内扰
主症见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可兼见呕恶嗳气,纳差,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结,彻夜不眠。
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克脾土,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司,痰浊中阻,浊邪内蕴化热,可致痰火扰心,痰热上扰心神,故失眠心烦,口苦目眩;或五志过极化火,火热炼液成痰,痰火并见,亦可扰乱心神。痰热郁阻,中焦气机不畅,故见胸闷呕恶,纳差,大便秘结。若痰热较盛,则可彻夜不眠。
治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五、肝郁化火
主症见不寐,急躁易怒。可兼见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彻夜不眠,大便秘结。
若情志不畅,忧愁恼怒,气郁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阻塞,气郁日久化火,心肝火旺,扰动心神,则发不寐而易怒。肝气郁结,则胸闷胁痛。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肝胆实热,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彻夜不眠。火热上扰,则目赤口苦。热邪灼津,则大便闭结,小便黄赤。
治宜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临床常以多个证型相兼出现,以单个证型出现的情况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