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演员、歌手乔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年仅28岁,经法医初步鉴定,已排除他杀可能,具体死亡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而其所在的经纪公司于今日发表声明称,乔任梁生前患有抑郁症,并且一直受到失眠的困扰,他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而自杀身亡。
或许我们不知道乔任梁究竟经历了什么,但抑郁,竟会让一位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参加“加油好男儿”节目、参演诸多知名电视剧的阳光开朗的年轻人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的家人和拥有的一切,这值得所有人警醒与关注。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抑郁的危害
其实,抑郁对糖尿病患者也有极大的影响。就糖尿病而言,沉重的精神压力、不良情绪不仅会使血糖升高,降低治疗的依从性,还会加速心、肾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病情的预后不利。
在今年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6年教育管理研讨会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与大家探讨了糖尿病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现状和诊疗——
糖尿病患者容易抑郁吗?
答案是肯定的。曾有一项纳入10项研究、5万多名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17.6%,几乎是无2型糖尿病人群患病率(9.8%)的2倍!其中,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为23.8%;男性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患者抑郁了,有哪些危害?
如果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那么这个“感冒”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一击,它的主要危害有:
①沉重的精神压力、不良情绪会造成血糖升高;
②降低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③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便会增加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④抑郁导致的自杀行为可能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
⑤抑郁的复发次数越多,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会越差。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抑郁?
袁勇贵教授提出,目前我国还没有无针对糖尿病人群筛查的统一标准,但有一个PHQ-9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的有效性最好:
糖尿病+抑郁,如何治疗?
糖尿病共病抑郁应该聚焦于抑郁症的缓解或改善,以及改善血糖的控制:
第一阶段:轻度抑郁(或造成损害的阈下抑郁症状)
如果没有自杀或者其他急性危险,可给予初级照料,给予疾病教育、生活方式建议、支持等,如果是复发性抑郁,可考虑药物或心理治疗。
第二阶段:中度抑郁(或1阶段治疗反应不佳的持续性轻度抑郁)
需给予抗抑郁治疗,可选择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对于复发性抑郁,可以考虑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
第三阶段:重度抑郁(或经2阶段治疗反应不佳的中度抑郁)
药物治疗为一线选择,通常联合心理治疗。
第四阶段:极重度抑郁(或经3阶段治疗反应不佳的重度抑郁)
首选药物治疗,并且在住院环境下进行,心理治疗的疗效通常不足,有时难以对这部分患者实施,故不建议在早期选择,可在药物起效后加用心理治疗。
另外,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的同时,要重视其心态调整和情绪变化,嘱咐家人要时常关注患者的情绪,不要畏惧心理科的咨询和治疗,必要时到医院咨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