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N/A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面对各种美味佳肴,难免有大吃一顿的冲动,有人甚至因此不到吃撑决不放筷子。可是,你知道吗,这种过分饱食的坏习惯不仅会影响到下一顿的胃口,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脑健康。  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有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的:“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经常饱食则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   很多人都知道饭后综合征,即吃饱后昏昏欲睡。这是因消化需要,经身体调节胃肠供血增加,造成脑部相对缺血缺氧造成的。据国内外病理学研究表明,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也有日本科学家表明。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发作心绞痛,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有关学者还证实,饱食后,该物质在大脑中的含量要比吃饭前增加数万倍,而且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正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而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学者还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2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饱食的“美食家”。    那么,人的饥饱感觉从何而来,长期饱食还有哪些别的危害,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饮食方式才最合理、最健康呢?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所谓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它们和大脑皮质一起,通过胃肠道的反应对人的食量进行着有效控制。当血糖下降,胃排空后,大脑皮质收到饥饿信号,大脑皮质的神经中枢就会向位于下丘脑的饥饿中枢发出进食的指令,而向饱食中枢发出抑制的指令,这样人就开始有意识地进食。而当人吃进了一定量的食物,胃肠道感觉到膨胀,就会把饱食的信号通过反射的方式发送回去,大脑皮质就会分别向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发出“吃饱了”的指令,从而停止进食。   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将动物大脑中的饱食中枢破坏后,动物就进食不止,进食量明显增多,体重也明显增加,当能量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时才会停止。反之,将其饥饿中枢破坏,动物则不思饮食,长期拒食,并因而死。   不过,饮食量的多少也和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有的人总是贪吃、多吃并不总是因为饥饿,而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人在就餐时,如果吃得过快或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过度饮食。面对喜爱的食物难以控制食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人们聚餐或一边吃饭一边想别的事情时,往往会花很长的时间,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样不停地吃,而且因为注意力常集中在聊天或想别的事情上去了,所以对饱腹感觉反应相对迟钝,造成进食量过大,吃得过饱。另外,如果吃东西时狼吞虎咽,进食的速度超过了饱食信号的传递速度,明明吃的食物分量已经够了,大脑却还没有接到信号,这样就会继续不停地吃,也能造成食物过度地摄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有这种体会,明明并不感到饥饿,但因为有美味摆在面前,仍然忍不住要想吃一点,这也容易使人吃得过多。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