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和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病证,又称惊厥,俗称抽风。因其发病迅速,病情急暴,故称为急惊风。本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l~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后病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可威胁小儿生命,为儿科急重危证之一。
本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高热、脑炎、脑膜炎、血钙过低、脑发育不全、癫痛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以外感时邪、暴受惊恐、内蕴痰热为主要因素。 1.外感时邪外感六淫,皆能致惊。当冬春之交,寒暖不调,气候骤变,小儿肌肤薄弱,股理不密,极易感受风邪,侵及肌表,时邪从表八里,郁而化热化火,热板生风。夏季暑气旺盛,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引动肝风发为惊风。 2.暴受惊恐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如突见异物,乍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可致气血逆乱,神志不宁,而神昏抽搐,发为惊风。 3.内蕴痰热乳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食物,郁滞肠胃,郁久失痰化火,痰热上空,发为惊风。 [辩证治疗] 1.外感时邪 症状和体征多见于冬春季节,起病急,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继之则惊厥,苔薄黄,脉浮数。 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故发热。风邪上犹则头痛,袭肺则咳嗽流涕。肺热上熏咽喉,故咽红。热甚动风,故烦躁惊厥。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邪气在表之象。 治法流风清热,熄风镇惊。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大椎十二井穴曲池合谷太冲 随证配穴头痛甚者,加太阳。呕吐者,加中院、内关。牙关紧闭者,加顿车。 刺灸方法外用泻法。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取十二井穴点制出血,以泻邪热。大椎、曲池解表退热。合谷、太冲两穴合用,谓之四关穴,可平肝熄风,开窍镇惊。 2.暴受惊恐 症状和体征面色时青时赤,偶有发热,夜卧不宁或昏睡不醒,醒后啼哭,惊惕频作,甚则逢厥,苔薄白,脉沉细。 征候分析小儿神怯胆虚,骤受惊吓,气血逆乱,故面包时青时赤。惊则伤神,故夜卧不宁,或昏睡不醒、惊惕频作,甚则痉厥。 治法镇惊安神。以督脉、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前顶印堂神门涌泉 随证配穴惊风不止或昏睡不醒者,加水沟。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前顶为督脉穴,印堂为经外奇穴,两穴有镇惊作用,善治惊风。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涌泉为肾经井穴,有熄风止痉作用。 3.内蕴痰热 症状和体征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以及痰多等症,继之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厚而腻,脉弦滑。 征候分析纳呆呕吐,腹痛便秘,均为伤食之主症。乳食郁结于肠胃,谷反为滞,气机不利,故腹部胀满、呼吸气粗。痰热上空月!动肝风,故神昏痉厥。 治法清热涤痰,开窍熄风。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针灸疗法--急惊风" width="400" height="265" /> 处方水沟中脘丰隆神门太冲四缝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着,加顿车、合谷。腹胀便秘者,加夫拒、气海、大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四缝三校针点刺,挤出少量粘液。 方义水沟为督脉穴,督脉通于脑,具有醒脑开窍之功效。中院、丰隆导滞化痰。神门、太冲分别为心经、肝经之原穴,两穴相配可清心泻肝、镇惊熄风。 【其他疗法】 耳针交感、神门、皮质下、缘中、心。强刺激。每隔10min捻转1次,留针60min。 【医宾举例】 陈XX,男,7岁。症见角弓反张,谁言妄语,高热神昏,舌尖红,苔剥脱少津。证属高热炼津,肝风内动。治直泻热救阴,熄风宁神。处方:针泻丰隆、风池、风府、大推、神道、中枢、脊中。治疗经过:翌日延诊,解下黑便极多,神志即清,痉厥亦止,连诊《日,得以痊愈。(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按语] 急惊风可见于多种疾病,针灸治疗急惊风可镇惊止痉以救急,痉止之后,必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