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盲是眼科的常见急症之一,是由视农、目系脉络阻滞,气机郁闭,导致神光离散,而出现视力急剧下降而失明的内障眼病。可单眼发病,亦可双眼罹病,临床多见于单眼。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视力障碍眼底病,主要指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底出血和急性视神经炎等。 由癔病、脑炎、鼻窦炎、糖尿病、各种中毒及其他传染病,或维生素缺乏等原因引起的暴盲,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暴怒惊恐,气滞血瘀;或热邪上空,肝阳风动;或气血两虚引起。 1.气滞血瘀常由情志抑郁,怒气伤肝,气滞血瘀;或忧思太过,惊恐失神,气机逆乱,致目系脉络阻塞。 2.气血两虚气血瘀阻日久,视衣、目系脉络闭塞,致气血俱虚,目窍失荣。 3.肝阳化风平素肝阳偏亢,每因酗酒、怒气、过劳而易动肝风。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邪从阳化,火炎生风,上乘于目,终至神光离散。 【辩证治疗】 1.气滞血瘀 症状和体征患者情志不舒,或暴怒、惊恐之后突然发病,视力骤然丧失,兼见清志郁结、头晕头痛、耳鸣、胸胁胀满,舌紫黯,答薄,脉细。眼底检查可见动脉阻塞性改变,视神经现头色淡,视网膜动脉变细等。 征候分析怒则气上,惊则气乱,血随气逆,目中脉络阻塞,气血骤断,故暴盲。头部血流不畅,故头晕头痛、耳鸣。舌脉皆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通络行气,活血明目。以足厥阴肝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睛明瞳子(骨谬)肝俞膈俞内关太冲 随证配穴兼有头痛、目胀者,加神庭、关冲。院闷、胁痛重者,加上院、期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隋明用压火式进针法,关冲用三校外点刺出血。 方义睛明、瞳子(骨谬)为治眼病的要穴,有疏肝行气明目的作用。肝俞、膈俞活血化瘀,配内关理气开郁散结。太冲为肝经原穴,降逆活血明目。 2.气血两虚 症状和体征瘀阻日久,视力未复,伴头晕乏力、面色谈白,或有自汗,舌淡,苔薄,脉细弱。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色苍白,视网膜水肿已消。 证候分析上述证候,系由目系脉络日久不通,目窍失养,气血俱应所致。 治法补气养血明目。以足阳明胃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睛明瞳子(骨谬)肝俞睥俞三明交足三里 随证配穴伴有心悸者,加内关。失眠者,加神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肝俞、脾俞、三明交、足三里,针后施灸或温针灸。 方义睛明、瞳子(骨谬)为治眼病的要穴,有调节眼部气血之作用。肝俞养肝明目。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运脾胃,补养气血,以资生化之源。 3.肝阳化风 症状和体征突然失明,自然缓解,视力恢复,可能反复发生,最终失明不能恢复,伴手足麻木、头晕耳鸣、面时潮红、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征候分析阴虚肝阳暴亢,骤变生风,气血迹乱,并走于上,脉道闭阻,故暴盲。风熄阳潜,脉道管通,故能缓解。风阳上扰,故头晕耳鸣;扰动心神,则易烦躁。精血不足,脉络空白,故有肢麻等症。舌脉亦为阴盛阳力之象。 中医辩证针灸-- 暴盲" width="400" height="300" /> 治法乎肝潜阳,炼风明目。以足厥阴肝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睛明瞳子(骨谬)百会风池光明太冲 随证配穴头晕、耳鸣甚者,加侠溪、听会。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睛明、瞳子(骨谬)为治眼病的要穴,有疏导局部气血作用。泻百会。风池抑阳熄风而明目。太冲、光明分属于肝胆两经,平肝利胆,潜阳降逆。 【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①球后、合谷;②睛明、外关后光明、风池。用维生素R或民。加外机 盐酸普鲁卡因0.2ml。三组穴交替使用,10日为1疗程。 2.耳针取穴:①肝、胆、心、内分泌;②肝、胆、脾、胃润肝、耳尖、神门、肾上腺。根据辨证选穴,用短毫针直刺,或理批针。耳尖可点刺,然后挤出数滴血液。 【医案举例】 戚XX,女,10岁。患者1个月前因受风后两眼发痛,视物不清,逐渐不能看路。检查:外暗无异常。视力:右眼认0.5,左眼2尺指数。眼底:视乳头明显充血,边缘模糊,乳头及周围视网膜轻度水肿。舌淡红少苦,脉弦数。诊断:视神经乳头炎,治法:清泻肝胆,散风明目。处方:风地、睡子腊、睛明、合谷、光明。方法:施捻转之泻法,每日针1次。结果:每次针治后,患者自觉头清目明,视力也逐渐恢复。第五次治疗后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右眼视力恢复为1.0。眼底检查:乳头充血及水肿消失,境界清楚。又治疗12次,双眼视力及眼底检查均已正常。继续又针3次,双眼视力为1.5。1年后视力及眼底均正常。(实用针灸学) 【按语】 (1)本病急重,为及时抢救视力,必要时应使用西药。由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而暴盲者,宜配合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亚硝酸异戊酯吸入,或硝酸甘油片等。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者,可配合应用皮质激素之类。 (2)暴盲来势急骤,患眼外观虽无异常所见,但眼底变化却很复杂。 (3)本病发生后,及早积极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阻塞较完全性阻塞效果为好。 (4)防止惊恐,克制恼怒,增强身心健康,可减少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