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辩证针灸--面痛

   面痛指面颊抽掣疼痛而言。本病多发于一侧,亦有两侧俱病者。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初起每次疼痛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久则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疼痛程度越来越重,病情顽固,自愈者极少。

  现代医学的三叉神经痛可参照本节施治。   【病因病机】   本病系外邪侵袭面部筋脉,或气血痹阻而致。   1.风寒侵袭风寒之邪袭于阳明筋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发为面痛。   2.风热浸淫风热邪毒浸淫面部筋脉,气血不畅,而致面痛。   3.血气痹阻久病人络,或因外伤,致气滞血瘀而发面痛。   [辩证治疗]   症状和体征疼痛突然发作,呈阵发性电台样疼痛,如撕裂、针刺、火灼一样,患者极难忍受,每次疼痛时间很短,数秒钟或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但连续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反复发作。不痛时间短可几日,长可数年,周期不定。疼痛部位以面颊、上下颌部为多,额部疼痛较为少见。疼痛常有一起点,可因吹风、洗脸、说话、吃饭等刺激此点而发作。   风寒证多有面部受寒因素,痛处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风热证多在感冒发热之后,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数。气滞血瘀者可由清志因素而诱发,见痛处不移,舌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袭于面部筋脉,气血痹阻不通,则面痛遇寒则甚,得热则缓;鼻流情涕,苔白,脉浮,均为感受风寒之象。风热之邪侵淫面部经脉,阻遏气血,故痛处伴有灼热感;风热上扰诸窍,故目赤流泪、流诞;答薄黄、脉数,均为风热侵淫之象。郁怒不舒,则气滞血瘀更甚,故气滞血瘀者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血瘀而有定处,故痛处不移;舌黯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流通经脉,祛风止痛。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合谷解溪   上颌痛:四白颧(骨蓼)上关迎香合谷   下颔痛:承浆颊车下关翳风内庭夹承浆   随证配穴有风寒或风热表证者,加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太冲、三阴交。 中医辩证针灸--面痛" width="400" height="300" />   刺灸方法外用泻法。少数面痛患者,因病程较久,遭受长期的剧烈疼痛折磨,饮食睡眠减少,精神紧张,而呈现消瘦、多汗、短气等虚弱证候。此时针刺应采用“静以久留”的补法,以扶正祛邪。   方义本方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旨在疏通面部经脉的经气,祛寒清热,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   【其他疗法】   1.耳针面颊、颌、额、神门。每次取2~3穴,强刺激,留针20~30min,约隔5min捻转1次,或用埋针法   2.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2或B1;注射液,或l%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压痛点,每次取1~2点,每点注入0.5ml。每隔2~3日注射1次。   [医案举例]   季XX,女,58岁。患左侧面痛已3个多月,经神经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选用封闭疗法及服药来效。就诊时患者左侧面颊疼痛阵发,3~5min发作1次,其痛如刺如灼,饮食、睡眠均受影响,面容憔悻。时值隆冬,患处恶冷。取患侧颜(骨蓼)、下关、顿车、巨(骨蓼),针后加灸3壮,合谷、内庭留针30min。计针灸6次而痛止。(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病历)   [按语]   (l)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2)尚应注意排除脑部占位性病变。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