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喜欢窝在家里不出门,其实冬季养生确实需要藏,“冬藏”又包括藏精、护阳和养神三个方面。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彭玉清 冬天是阴气盛极、阳气潜藏的季节,中医养生素有“冬主闭藏”的说法。“提到‘冬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静止不动就能养精蓄锐,这其实是个误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彭玉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冬藏”的目的是为了藏精纳气,保存体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才能在春天万物复苏、各种病菌蠢蠢欲动时,更好地抵御它们的侵袭。简单地说,“冬藏”包括藏精、护阳和养神三个方面,此为冬天的养生之道。 藏精在于护好肾 《黄帝内经》记载:“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意思是说,冬天肾精不足,春天更易得病。中医认为,“精”是父母先天给予,并通过后天脾胃生化之精气所得到的精微物质,是生命的来源。彭玉清强调,“精”除生殖之精外,还泛指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力、体力、免疫力等,是人体的“看家老本儿”。 在彭玉清看来,肾精是一个人健康长寿与否的筹码。如果肾精不足,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动力的物质基础,轻则情绪低落、面色萎黄,重则慢性病找上门,导致早衰,甚至早亡。因此,顺应冬天“肾主藏”的特性,封藏肾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平时可以多吃滋补肾阴的食物,首选黑色食物。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大多有补肾的作用,比如黑豆、黑木耳、黑芝麻、黑米、乌骨鸡、海参、何首乌、桑椹等;其次,多吃根茎类食物,如山药、红薯、芋头、土豆等;再次,多吃水里的食物,如海参、鱼、海带等;最后,要多吃种子类食物,如各种粗粮和豆子。 “睡个好觉,胜过补药”,冬天早睡晚起,有利于积蓄阴精。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年人。晚起对于上班族而言可能很难做到,但一定要早睡、不熬夜。平日还可常按藏精之穴。丹田(位于脐下三寸)、命门(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都是主要的藏精之穴,每天按一按,可调理气血,益肾固精。 护阳要注意保暖 《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在彭玉清看来,冬季万物蛰伏,人体也要顺应这个规律,养生原则应以不扰动阳气,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为根本,称之为“护阳”。 冬季护阳最重要的就是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夏季过度贪凉(常吃冷饮、吹空调)的人,在穿暖衣服,护好头颈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好脚和背。 睡前温水泡脚。中医强调,“寒从脚起”,建议每晚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可驱散全身寒气。可以在泡脚盆里撒一些小的鹅卵石,一边泡脚,一边用脚踩。足底分布着人体全身五脏六腑的反应点,如果能够养成每天睡觉前泡脚,按摩脚心、脚趾的习惯,可以很好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温煦人体的阳气。有条件的可以针对性地加入一些中药,如生姜片、白酒等,取其温经散寒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不适合长时间泡脚,15~30分钟为宜。 每天敲打督脉。位于后背正中的督脉是人体阳气的大总管,为“阳脉之海”,其左右两侧平行相距1.5寸的膀胱经汇聚了全身各个脏腑重要的穴位,用按摩棒或按摩锤时常敲打后颈到腰骶部,可以振奋阳气,改善体质。 此外,严冬季节,人体活动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储存体内、滋养五脏,因此不妨多吃些温热护阳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栗子、大枣等。 养神要多晒太阳 冬季草木枯衰,万物凋零,常会令人触景生情而郁郁寡欢。这是由于受冬天昼短夜长,日照减少的影响,人体的“快乐因子“(褪黑素和5-羟色胺)分泌量减少,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出现季节性抑郁,容易情绪低落。 顺应“冬藏”的特点,人的情志也要潜藏,做到“内敛宁静”,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气生百病”。彭玉清指出,具体调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其次,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如大枣、桂圆肉、百合、莲子、小米等;再次,多做些陶冶情操的事情,读书阅报、下棋、赏花草、听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后,多接触亮光。比如晒晒太阳,室内白天拉开窗帘,晚上增加室内照明灯的亮度。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会让“冬藏”大打折扣,应尽量避免。彭玉清建议,冬季桑拿或运动忌大汗淋漓;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健步走、太极拳、八段锦养生操都是不错的选择;冬季尽量不要吃西瓜等反季节水果;老年人不要天不亮就外出锻炼,以免耗散阳气,最好等太阳完全升起,气温上升后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