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春捂”到底怎么捂?牢记4个指数不感冒

  我国自古有“春捂秋冻”的说法。那么,春天到底该怎么“捂”?《生命时报》就医疗气象学家提出的“春捂”指数,采访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看完记得转给你关心的人!

  时机

  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提前预防。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时间长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

  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面对“孩子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

  立春后,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衣服减得过快很可能冻出病来。

  因为在此期间,气温变化较大,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专家解读:

  洪昭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春捂也要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力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可以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

  此外,头部、手部、脚部是人体三个最易散热的部位。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入春后,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手套,脱掉厚袜子,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头颈部,研究表明,气温在l5℃左右时,人体约1/3的热量从头部散发。而老年人的血管多少有点硬化,冷风一吹,难免造成脑血管收缩,轻则感到头昏、头痛,重则会发生意外。▲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